6岁以下的孩子打人的症结
已有 883 次阅读|0个评论|来源:|2016-05-20 14:40:15


首先成人必须先了解6岁以下的幼儿都在什么情况下打人?

大部分的幼儿是从1岁半左右开始有打人、挠人甚至咬人等攻击性行为,一般来说,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是一些自我意识和情绪表达。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,作为成人越是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。一般而言,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通过肢体表达以下几种需要:

1. 对一个人的好奇。

当幼儿看到另外一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或者感兴趣的人时,会无意识伸手想要触摸,但触摸的力度和方式通常是无法控制。在成人看来就是无缘由的把另一个小朋友抓了或挠了。12个月-24个月的孩子这种情况比较多见。也有一些不到12个月的孩子就开始有这样的行为的。

      2. 宣布对某些人或物的所有权。

当幼儿开始有了“我”的概念时,或者仅仅是对某件小东西特别的喜欢,当物品周围出现其他成人或者小朋友时,小点的孩子可能是大声的叫喊,大点的孩子就会直接伸手将对方推开。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只要是我喜欢、我想玩的玩具,看到了就直接伸手抢,拿不到就尖叫或推人、打人,不论物品是谁的。通常2-3岁的孩子这种情况比较多。

      3. 当幼儿生气时,尤其是处于情绪失控的情况下。

不管谁在他周围,他都会无意识的推、拉、打、咬。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4岁以上的孩子。

     4. 稍大一些的孩子还有一种情况会攻击人,就是当他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游戏、玩具被干扰或打断时,也会出现对小朋友攻击的行为。

     5. 也有一些孩子在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到时,也会“迁怒”周围的人。

针对以上的情况,成人了解了幼儿肢体行为背后所表达的情况后,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些事情来引导孩子,并在看管孩子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。

措施如下:

1. 如果孩子表达的是好奇,那么成人就可以在遇到小朋友时,给孩子示范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。

        比如:摆摆手,说你好。一边说一边做。孩子通常会观察几次后就跟着大人一直做。示范的同时,在成人需要关注幼儿的小手。成人一定要在离幼儿不远的地方,如果发现幼儿有伸手的迹象,需要提示孩子。比如:好朋友,拉拉手。一样要一边示范一边做。这样坚持做一段时间,成人就可以在看到一些迹象时,只说出语言就可以引导孩子做出友好的动作。

2. 当孩子对物品开始占有的情况出现时,父母首先需要帮孩子明确一些规则,让孩子清楚遵守规则才能玩的更愉快。

       如:谁的物品谁做主;谁的身体谁作主; 在公共场所公共的玩具要遵守谁先拿到谁先玩;没拿到的要等待 。有事情用嘴巴告诉对方等等。这些规则要不断的给孩子重复并明确,同时家长也要做好示范。当孩子违反了规则,家长要第一时间介入向幼儿重复规则,如果幼儿哭闹不能接受规则的话,是要暂时将孩子带走的。稳定幼儿情绪后再重复规则,幼儿同意了可以再返回。当然家长在做这些时,一定要先照顾到幼儿的情绪,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。

3. 家长可以考虑从小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。

        4岁以上的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,如果家长从小是有帮孩子建立规则的话,基本上孩子都是清楚规则是什么的,家长只需要温和而坚定的提醒孩子就可以。如果孩子还是不能遵守,家长是可以请孩子暂时停止游戏的。越是大的孩子在规则部分的沟通就越容易一些。

4. 孩子的情绪问题是要重视的。

       家长一定要始终记得:关系先于教育。不管孩子做了什么,家长的接纳对孩子都是最重要的。我们相信孩子行为的背后一定都是有原因的,孩子失控的情绪也一定是有需求没有被满足造成的。在这个部分应用我们之前讲过的情绪管理的内容,帮助孩子舒放情绪是第一位的。然后才是帮孩子建立规则。

        需要提醒的是: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,家长都需要帮孩子勤剪指甲。这样即使偶尔孩子间有一些冲突,也会将伤害减到最低。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在讲解规则时,尽量不要采取说教的方式。幼儿因为语言发育阶段的影响,可能并不理解成人所讲的内容,最好的讲解规则的方式就是通过讲故事、做游戏、角色扮演等玩的过程中,将规则带给孩子。


0

评论 我要评论

还没有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