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妈育儿听谁的 经验派PK科学派
已有 531 次阅读|0个评论|来源:摇篮网|2015-01-29 10:52:51

在育儿过程中,传统观念流行了几十年,这些说法对不对?

现代的妈妈们是否需要坚持呢?这还真是个问题。谁对谁错,怎样做才是真的对宝宝好?

 

要把宝宝包成蜡烛包吗?

使用蜡烛包的宝宝,发育的各项指标普遍低于未使用蜡烛包的宝宝。

老人说:小孩子要包上的,包得直溜溜的,包上的孩子,能睡得踏实。不包的孩子腿不直,长大后罗圈腿,多难看。

专家说:在传统的育儿习俗中,老人们习惯把宝宝像蜡烛一样包起来,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。这样做反而有可能影响宝宝运动能力的正常发展,对宝宝的发育不利。有研究证实:使用蜡烛包的宝宝,发育的各项指标,普遍低于未使用蜡烛包的宝宝,主要原因在于:

1、“蜡烛包”限制了宝宝的四肢活动,使肌肉的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,影响脑发育,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呼吸,尤其在哭泣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,影响胸廓和肺的发育。

2、如果把宝宝包裹太紧,容易造成宝宝髋关节脱位,因为如果硬拉直腿,把两腿绑在一起,使大腿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,就能使股骨头错位,这不利于臼窝的发育,也容易引起脱位。

3、宝宝四肢屈曲的姿势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反映,随着年龄的长大,四肢会自然地伸直,更不会出现四肢的畸形。宝宝睡觉时,盖个单子或被子就好。如果给宝宝用包被包上,其松紧度能给宝宝的手脚活动留有余地。妈妈如果担心宝宝睡不踏实,可使用婴儿睡袋。

 

鼓鼓的乳头挤不挤?

若挤破乳头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,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全身的败血症。

老人说:孩子的乳头是鼓的,要挤一下,把里面的东西挤出来,不挤的话,长大后乳头陷进去,不好看,尤其是女孩,一定要挤。

专家说:新生宝宝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,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,所以在民间有一种“挤乳头的习俗,就是挤压新生宝宝的乳头。特别是女宝宝,认为不挤压乳头,以后就会凹陷影响哺乳,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。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,出生3-5天后,都有可能出现乳腺肿胀,这属于一种生理现象,主要是受母体内雌激素水平影响的结果。这种乳房的肿大: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,轻轻挤压可有乳汁;通常2-3周便可自然消退。若挤破乳头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,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全身的败血症。如果是女宝宝,挤压造成乳腺发炎,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,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,所以千万不要挤压。不必挤压宝宝乳头,即使新生儿乳头凹陷也不需要处理,有的会随着宝宝成长,不治自愈。但也有些是遗传或发育不良引起,并不是挤乳头就能好转的。

 

配方奶比母乳更能让宝宝长得壮吗?

只有当妈妈没有母乳或因疾病、上班等问题,不能亲自哺乳宝宝时,配方奶才能给宝宝吃。

老人说:牛奶比人奶要好,你看小牛犊长得多壮。吃牛奶的孩子不爱饿,睡的时间长,长得快!

专家说:有些老人认为牛奶对于宝宝成长更有利,即使妈妈有奶也让宝宝停掉,喂宝宝配方奶,这是错误的。

配方奶是母乳的替代品,只有当妈妈没有母乳或因疾病、上班等问题,不能亲自哺乳宝宝时,配方奶才能给宝宝吃。配方奶中添加了各种营养素,其营养配方依然是以母乳为基础。母乳中的各种免疫因子充足,能够增强宝宝的免疫力。

如果妈妈有奶,一定要坚定母乳喂养信念,尽量母乳喂养宝宝,至少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,如果条件允许,妈妈甚至可以喂到宝宝2岁。

 

碰了囟门会使宝宝变哑吗?

鉴于囟门部位为软组织,摸了虽不会使宝宝变哑,但局部也应避免重压。此外囟门是反映疾病的一个窗口,妈妈们要学会观察。

老人说:小孩子的囟门不能让人摸,摸了就会变哑。

专家说: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,不允许碰,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。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,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。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。

囟门,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空间。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、只有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,叫前囟门;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,叫后囟门。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。新生宝宝的前囟平均是2.5×2.5厘米,也有个体差异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,或大于3厘米,就应引起重视,可能是疾病引起。当然鉴于囟门部位为软组织,摸了虽不会使宝宝变哑,但局部也应避免重压。此外囟门是反映疾病的一个窗口,妈妈们要学会观察。随着宝宝颅骨发育的不断完善,颅骨边缘不断生长新骨,使囟门逐渐变小直至闭合。一般来说,前囟门应于生后12-18个月左右闭合,后囟门在生后3个月内闭合。前囟门未闭合之前的形态和闭合过程,对提示宝宝的健康状况尤为重要。

若2岁半宝宝的前囟门仍未闭合,则应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,以除外宝宝可能存在骨骼发育及钙化障碍、患有佝偻病、呆小病(甲状腺功能减退症)、脑积水等问题。囟门关闭过早有脑发育不全、头小畸形的可能。

 

贴“夜哭郎”字符真的管用吗?

出现肠痉挛时,宝宝会以大声哭叫来表达自己的疼痛,肠痉挛在婴儿期非常常见。

老人说:孩子夜里总是哭,去贴点字符吧!

专家说:有些宝宝夜里哭闹。在传统的育儿风俗中,有一种贴字符的解决方法,据说只要在住家附近的街道两旁贴上几张写有“天惶惶,地惶惶,我家有个夜哭郎,过路君子念三遍,一觉睡到大天亮”,过路人念过之后,家里的宝宝就不哭了。这种做法没有科学道理。

在遭遇夜哭郎的时候,要分析原因,找出科学解决的办法。看宝宝是不是饿了,尿湿了,太热了等等。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,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宝宝肠痉挛。出现肠痉挛时,宝宝会以大声哭叫来表达自己的疼痛,肠痉挛在婴儿期非常常见。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对肠蠕动调节功能不稳定,副交感神经易兴奋,导致肠蠕动过强。小宝宝发生肠痉挛的诱因有许多种,如机体对食物的过敏;寒冷、饥饿或消化不良、大便干燥;肠内气体过多,或因喂奶不当吞咽了大量气体等,都可引发肠痉挛。另外,一些研究显示,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肠痉挛与妈妈饮用奶制品有关,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。给宝宝以抚慰,可直抱宝宝或使其仰卧于妈妈的膝上。将双手搓热,用温暖的手掌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,或在腹部放置热水袋也可起到缓解作用。母乳喂养的母亲要对容易导致宝宝机体过敏的食物如:鱼虾、鸡蛋以及牛奶等进行排查;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选用水解酪蛋白的配方奶,改善宝宝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肠痉挛。宝宝每次喝奶不可过多、过急。宝宝的奶瓶可选用带有排气功能的奶嘴,且气孔不宜过大,避免宝宝喝奶时吸入大量的气体。睡眠时,要盖好小肚子,避免腹部受凉。随着宝宝的成长,肠痉挛会不治自愈。

 

小米枕头能睡出好头形吗?

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,枕头会长时间伴随着宝宝,枕头过硬,会使宝宝头皮血管受压,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。

老人说:小孩子的枕头要硬点,放点小米、绿豆之类的,长大后孩子的头形会好看。

专家说:有些老人认为让新生儿睡硬枕头,如小米、绿豆枕头等,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,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3个月以内的新生宝宝可不使用枕头。宝宝的头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时间,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,头围可扩大3厘米。头骨的急剧生长,使得宝宝的头可能左右不对称。但在宝宝睡觉时,经常换体位,比如这次醒了,放下时左侧卧,下次右侧位,这样可避头左右不对称的情况。3个月后,还可以尝试让宝宝趴着睡。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,枕头会长时间伴随着宝宝,枕头过硬,会使宝宝头皮血管受压,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。而且宝宝喜欢不断地转动头部,如果枕头过硬,就会把头发蹭掉,出现“枕秃”。另外枕头过硬,宝宝会因为不舒服而难以入睡,影响宝宝睡眠质量。新生儿头部相对较大,或不用枕头,或用毛巾折叠当枕头用。三个月后的宝宝可用高度以3-4厘米为宜,并根据宝宝的发育状况,逐渐调整枕头的高度。枕芯质地应柔软、轻便、透气、吸湿性好,如荞麦皮、蚕砂枕等。宝宝新陈代谢旺盛,头部出汗较多,汗液和头皮屑混合易诱发颜面湿疹及头皮感染。因此,宝宝的枕芯要经常在太阳下暴晒,枕套要常洗常换,保持清洁。

 

新生儿易受惊吓吗?

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,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,出现“惊跳”现象,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。

老人说:孩子小,容易吓着,走路轻一点,说话轻一点,免得孩子受惊吓。

专家说: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,易受惊,于是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,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,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。这种做法并不好,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。

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。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,他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。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,医生称其为“惊跳”,这是新生宝宝可以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,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,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,出现“惊跳”现象,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,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,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。

宝宝睡觉时,正常的说话、走路没关系,但大声地叫嚷、关门声应避免。当宝宝睡眠时出现抖动时,如果轻轻压住肢体,可使肢体停止活动。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,惊跳现象会逐渐消失。

 

新生儿要不要吃解胎毒的药?

宝宝出现疾病各有病因,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。相反,这些中药对新生宝宝的健康不利。

老人说:孩子出生后,带着胎毒,需要喝下打口药,去去胎毒,这样孩子就不爱生病。

专家说: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,习惯给新生宝宝服解胎毒的中药。人们认为胎儿在母体中染了毒气,出生之后若不除去,将来会引发许多疾病,如黄疸、湿疹、鹅口疮等,常用的中药有甘草、黄连、朱砂、牛黄、轻粉等。这对宝宝未必有好处。宝宝出现疾病各有病因,不能简单地用胎毒来解释。相反,这些中药对新生宝宝的健康不利。例如黄连苦,有寒性,可以损伤新生宝宝的胃部功能,影响消化、吸收;朱砂含有汞和硫磺,对新生宝宝有一定的毒性;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,苦,性凉,不宜单味服用;轻粉即汞粉(水银),有剧毒。

新生宝宝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不要随便服药。即使用药也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
 

宝宝发烧要捂吗?

其实宝宝体温升高,并不一定是生病了,这时应先检查,是不是衣服穿太多、环境太闷热,或是活动过多所致。

老人说:孩子发烧了,要捂着,喝点水,捂出一身汗后就好了。

专家说: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总认为感冒后捂出一身汗就好了。其实宝宝体温升高,并不一定是生病了,这时应先检查,是不是衣服穿太多、环境太闷热,或是活动过多所致。如果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发热,可以先简单处理一下,例如:脱一件衣服、使环境温度降低,体温可能就会降低。

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、散热机制尚不健全,如果在发烧时捂着反而会加剧体温的上升,重者还会出现脱水、抽搐、昏厥等现象。如果发现宝宝有点发热,最初应该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给他们降温,如给宝宝减少衣被,降低环境温度,用温水给宝宝擦身等。

如果是夏天则要开窗或使用风扇通风,但风口不能对宝宝直吹,尤其是头、胸以及腹部。如果不能有效降温的话,就要立刻去医院,在医生的配合下,先找出宝宝发烧的病因,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。

 

新生儿怕冷不怕热吗?

当环境温度过高时,宝宝难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降低体温就会发生高热,这就是新生宝宝患脱水热的原因。

老人说:孩子太小,怕冷的,热点倒没关系。

专家说:民间育儿习俗总以为新生宝宝怕冷不怕热,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。

新生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,汗腺不发达,肌肉也不发达,不但怕冷同样也怕热。由于母体子宫内的温度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,所以宝宝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,然后再逐渐回升,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℃。

新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,因此,为宝宝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是必要的。尤其是冬天。此外,宝宝的散热与保温与成人有3点不同。

1、宝宝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(按千克体重计算体表面积,新生儿体表面积是成人的两倍甚至还要多),散热面积大,很容易散热。

2、虽然人体脂肪组织有隔热作用,但新生宝宝的皮下脂肪薄,明显少于成人,容易丢失热量。

3、新生宝宝体态姿势特殊,裸露面积大,散热量增加。但是,当环境温度过高时,宝宝难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降低体温就会发生高热,这就是新生宝宝患脱水热的原因。

如果妈妈穿着薄衫,就没有必要为宝宝盖被子。保暖过度对新生儿的健康是有危害的。宝宝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20℃~22℃,既不能过冷,也不能过热,而且湿度也应保持在50%左右。夏天出生的宝宝,衣服不能穿得过多,包裹不能太紧,房间要通风。天气很热时宝宝不需穿衣服,睡眠时在腹部盖条毛巾即可。如果温度在30℃以上,可以在宝宝房间使用电风扇或空调,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宝宝,最好使用微风吊扇。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℃,要注意开窗换气。

0

评论 我要评论

还没有评论